设置字体大小:【大 中 小】 【打印】 【页面调色版 】 发布时间:2015-06-04 点击次数: 次
内容简介:一座用文化砂石垒砌之山
一座用文化砂石垒砌之山
2011年8月更名的毓秀山,最早叫仰岗、仰山,北宋末年赐名仰天岗。仰天岗得名,屈指己有840年了。
仰天岗是武功山余脉,"当县治之后,高峻若屏,为邑之祖山",新余古县城内的虎瞰山、玉几山、云岑山、猴山、孤山等,皆其支脉。
在仰天岗莽莽苍苍的峦嶂之中、遮天蔽日的林海之内,有俨然鸡冠的"鸡冠岭"、酷似军帽帽舌的"兵帽石"、状如葫芦的"金线吊葫芦"、形似大象的"象形里"、貌如凤凰的"凤凰里"、刀切斧削般的"一片门"、仿佛九曲十八湾的"十八之字弯"及"仙人桥"、"蝙蝠洞"、"地坎石"、"九龙结血坪"、"油脂罐"等地貌自然景观;还有商周文化遗址、道观、寺庙、仙井、战争遗址、民间珍宝馆和黄公真人等人文胜迹、神话传说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江西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;2009年7月,国家林业局将其晋升为国家级森林公园。
一、牧童得道成真君
据同治九年重修《茂山黄氏族谱》载,宋仁宗庆历元年(1041年),黄希璋诞生在仰岗北麓之长乐乡茂山村(今仙女湖区观巢镇茂山村)。他就是与仰天岗息息相关的黄真君、黄公真人。相传孩提时代,他在仰岗放牛,巧遇两位仙道。仙道相中"此子可导引救济生灵之术"。于是,授其以神咒、令旗、画角,并指引他在"三硃石"找到了"石列三台,僻静无垠"的"修道之处"。从此,他天天在此"天地为吾所设"之地"唪诵神咒,蹈舞旗角"。累月之后,黄希璋对着一只总是陪伴在傍的飞鸟说:"我真想和你一样在天空中飞翔。"飞鸟像是明白了他的心愿,鸣叫着在他身边飞翔、盘旋。黄希璋调动意念,悉心模仿,渐渐地感觉身轻如鸿毛,随着山禽凌空飘荡,应心随欲地出入于山石丛林、掠过泉瀑云霞。不胜感叹:"夺吾神此禽,益吾道此禽也!" 后来,黄希璋拜别父母乡亲,游访名师,道行日臻妙境,曾在大旱之年,借得东海水,滋润龟裂地。
宋仁宗嘉祐八年(1063年),黄希璋英年早逝。临终前,他嘱托父亲将他置于大鼓之中,落厝于仰岗下,任其翻滚,停哪葬哪。家人如法炮制,棺鼓竟然从下往上滚动,七转八转,翻山越岭,在南麓蟠龙岭他母亲的坟茔附近一个叫的黄节堎的地方(在现革命烈士纪念碑之西)停住了。此后,黄节堎就叫成了"转鼓堎",明朝新余学者梁寅赞其风水"龙透联珠,幛腾宝鼎,堂启三阳"。
宋徽宗宣和七年(1125年),金人兵临京师开封城下,大将张孝纯、孙翊等屡战不克。城破国亡之时,只见一道童手执令旗、画角,在军阵之前摇荡舞蹈,宋军士气陡涨,愈战愈勇,金兵大败,弃甲而逃。皇上召来道童询问其名,回答说:"吾乃新喻仰岗道人。"原来,这是驾鹤西归62年后的黄希璋"显身助国"。这一年,钦宗继位。第二年靖康元年,宋钦宗下旨敕封黄希璋为"仰天岗开山得道护国孚惠石丘黄公真人"。仰岗从此赐名仰天岗。
二、洞天禅林同鼎盛
仰天岗宗教文化源远流长,自汉以降,香火鼎盛,声名远播,相传八仙中的吕洞宾、铁拐李也曾云游到此。鼎盛时期,山中曾有大小佛道庙观100座。香客携300支香进山,每庙供奉3支,一支不多,一支不少。而数来数去,只有庙寺99座。原来,其中一座"与道神契,离有入无,隐现无常"。
位于梁山垴的仰天庙是仰天岗佛道文化的缩影。仰天庙又名仰山孚惠灵祠、仰山孚惠行宫,供奉袁州仰山龙神萧大介、萧济二王(宜春称萧分、萧隆兄弟)以及黄公真人。清同治十二年《新喻县志》载,仰天岗"岗极峻峭,自下至岭约十里,初营建时,木不得上。一夕,匠梦神语,可自岭上井中取木。工人如言,取之不竭。工云已足,一树遂不上,至今犹存井中。"又有传说:仰天岗有暗河直通袁水。新喻县城虎瞰山下,袁河在这里有一个"四两衣线都打不到底"的深潭,木料就是神仙从袁河经深潭、暗河、仙人井运上仰天岗的。
仰天庙非常灵验,有求必应。明嘉靖二年(1523年),新喻久晴不雨,赤地百里,知县黄瀛率官民祭庙求雨。不时,大雨瓢泼,径流成河,县境五谷丰登。
始建于唐朝的仰天庙,虽多次修缮,仍因风雨侵蚀而梁蛀墙塌。明朝新喻籍朝散郎、邵阳通判萧遵提议从原址迁建至开化寺之侧(即现在的仰天庙遗址),里籍进士罗松、李梦熊和僧人智印等协力修建,次年竣工。
二十世纪九十年代,渝水区政府对己颓废坍塌的仰天庙进行重建,同时修复了仙人井和仙水池。遗憾的是,2011年被夷为了休闲广场。
令人欣慰的是,原位于城区新钢公司内的崇庆寺2001年迁建到了仰天岗的九龙坡。这是一处比仰岗庙历史更久远,规模更宏大的禅林,有山门、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斋堂、钟楼、鼓楼、七宝池、客堂、僧寮和海会塔、明月湖等设施和场所,常住僧众达20余人,信男善女络绎礼拜。时任中国佛协会长、江西佛协会长一诚长老曾莅临崇庆寺播扬佛法,亲撰对联赞叹:"崇祖训建丛林龙泉新址启佛域;庆盛时立规制古刹重兴叩圣钟"。
崇庆寺是新余佛教文化发祥地,新余佛教禅宗的仪范。隋大业年间(605-618年),新喻籍人士唐兴将自己位于县城西门龙泉山的住宅改建为寺庙--唐兴寺。千余次的寒暑更替,唐兴寺变成了崇庆寺,县城外的龙泉山变成了城区里的新钢公司生活区,几经拓展、修缮、重建的庙宇后来仅剩下了清代留下的"穿斗式单檐木结构"的殿堂和僧舍,还被挪作了它用。迁建到宗教名山仰天岗,不仅使新余佛禅之源头"奕叶重光",崇庆寺哺育的丰厚文化得以传承延续,更充实了仰天岗宗教名山、文化名山的基石。
明代前期,观巢上汾人士张固在崇庆寺主持岩石法师的劝砺下,于寺中毗卢阁发奋苦读,省考中举,宣德八年(1433年)又金榜题名,进士及第。入仕后官至大理寺左少卿。他为官奉法守纪,谨于职守,广施德政,公正平允,卒后诰赠"中宪大夫",谥"文惠",蒙特赐葬。
崇庆寺是佛教圣地,也是新余历代游赏胜境。清净天地,灵秀氛围,招徕许多官宦骚客,留下了无数诗词歌赋。元代新喻籍诗人傅若金的"绀柱明蛛网,青莲映玉台",明朝邑人刘松的"龙泉寺古山连郭,花雨堂虚月到钟",张固的《重修毗卢阁碑记》,太仆丞张春的"攀林踏阁招同调,步月看云非异乡", 清代知县张景苍的"露从清处远,花到静中香",知县李廷宰的"青山四面开禅境,翠竹千竿静法王",以及查世柱的"岚回色界山当户,翠冷禅关竹绕楼",李曰琯的"满院翠帷参玉版,弥天花雨界金绳"等等,均堪称锦绣辞章,妙言丽句。
三、英烈壮举垂青史
仰天岗,是新余的天然屏障,历代兵家必争之地。相传"劫富济贫,深孚民心"的绿林好汉曾在海拔450米的主峰安营扎寨,旗号"梁山寨"。据此, 民众将主峰称之为"梁山垴"。
1926年9月,"南兵"(北伐军)与"北兵"(北洋军阀孙传芳的邓如琢部)之间展开的"新余之役"在仰天岗进行决战。北洋军凭借仰天岗高雄险要之地形,作殊死抵抗,造成北伐军重大伤亡。新余民众奋起支援,山民亲作向导,从羊肠小道上登上山顶,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摧毁了敌人的防线,使盘踞在仰天庙里邓如琢如丧家之犬,带着他的残兵败将连夜向樟树、抚州方向抱头鼠窜。仰天岗一战,是北伐以束的第一场硬仗,它的胜利揭开了攻克南昌、夺取在江西胜利的大幕,把新余仰天岗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近代革命斗争的史册上,镶嵌在中国军事斗争的丰碑上。在这次战斗中,2000余北伐军官兵、200多新余地区支前农民,血染孔目江,魂归仰天岗。1928年,江西省国民政府在仰天岗山麓、孔目江傍(现虎踞大桥一带)修建了"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新喻之役阵亡将士纪念碑"。纪念碑通高12米,圆形碑基之上三角形碑身,似铮铮利剑,直刺云天。可惜文革动乱时,此碑毁于一旦。1988年,新余市委、市政府在仰天岗南麓的蟠龙岭修建新余革命烈士陵园(后改为新余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),高22米的革命烈士纪念碑、风格各异的北伐纪念亭、红军纪念亭、抗战纪念亭、解放纪念亭、"爱国教育馆"(后改为"新余之光"展览馆)以及当年的战壕、掩体、工事等遗址汇编成一本鲜活的红色文化书卷,永远传颂着在新余这块土地上为着民族解放、人民幸福而抛头颅、洒热血的英烈们。
四、仰不愧天抒胸臆
作为县治之屏障,邑域之祖山,宗教之圣地,黄庭坚、严嵩、梁寅等历代文人仕卿,纷纷慕名而来,探幽寻胜,题辞赋诗,颂赞歌唱,为这座文化山峦之垒砌贡献了砂石砖瓦。
明朝权相严嵩登临后记实:"石磴盘秋萝,危亭山峰树。行人上山道,望望云飞处。洞口晚钟声,林僧独归去"。
明朝进士、鹄山递步黎风游览后兴叹:"樊圃平平忽见山,九华三岛笑谈间。层峦突兀无多地,曲水萦回足数湾。石古也应云变幻,天空不碍鸟飞还。壶中多少诗家景,何日巾东慰看攀。"
清代新余明经进士黄元弼踏访后放歌:胜迹名山数仰岗,云封帝子古祠堂。晓来雨势漫空黑,需后岚光叠树黄。鸾跨九仙方布泽,龙虚五色待书祥。结茅我又峰前往,好景收将入锦囊。
......
仰天岗这个名号,本身也凝聚着深邃的文化内涵。宋徽宗于国难当头之时为其敕名,是视黄公真人和仰天岗为国之"重器"。新余学者聂朋认为,仰天岗中的"天"字,"既代表了黄公真人的护国神功,又代表了浩荡皇恩,表现了君王国难思良将的一种心情。"
其实,仰天岗还隐含着亚圣孟轲所希望的"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地"的意境。《孟子·尽心上》上有"父母俱存,兄弟无故,一乐也;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地,二乐也;得天下英才而教之,三乐也。"人生在世,尤其是为官一任,能够挺起像仰天岗一样的脊梁骨,大声地向天地宣示,他的所作所为"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地",那他不仅是快乐的,而且会是永恒的!
新余市政协退休干部 胡 明
(原载2014年8月26日《新余晚报》)